上海航運保險產業發展設計圖
2014-04-02 08:26:06 來源:東方早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國際主要航運保險市場的比較
隨著國際航運業務的發展尤其是航運業務向亞太的重心轉移,國際航運保險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除了傳統的倫敦航運保險中心之外,新加坡航運保險業務發展迅速,逐步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保險重鎮。
(一)國際主要航運中心航運保險比較
通過對主要航運中心航運保險產業發展的比較,我們發現倫敦是全球航運保險當之無愧的中心,掌握著全球航運保險的話語權,而新加坡這幾年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公認的航運保險的亞太地區區域中心,面對著全球和地區性航運保險中心的競爭,上海一直以來也致力于航運保險的發展,目前已經占到了國內航運保險市場的半壁江山,已經成為全國航運保險中心。
從國際比較來看,上海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
(1)險種分布不均。上海的航運保險規模不斷增長,尤其在貨運險方面,連續保持高速發展,中國市場已經占到了全球的9%,在貨運險總量上已經全球領先,但是在險種分布上,責任險和離岸金融險發展較慢,完全落后于倫敦。
(2)企業結構以內資為主。與新加坡相比,在全球高端航運保險公司、保險中介企業、國際保賠保險俱樂部成員的引入上,依然落后。結構的不均衡,表明上海在全球航運保險市場中依然處于較低的層次。
(3)保險產業鏈缺失保險中介產業集群。上海發展航運保險最大的不足就是航運中介產業集群的缺乏,如行業協會、經紀、代理、定損定估等方面,全球的國際保險經紀人雖然發展迅速,但數量較少。
(二)支持政策比較
我們發現倫敦和新加坡采用了不同的發展模式。
倫敦:產業集群凸顯綜合知識型競爭優勢。由于倫敦悠久的航運歷史,一直以來都是全球航運保險中心,在面對新興地區挑戰的同時,倫敦的策略就是利用倫敦在航運保險各個環節的比較優勢,以產業集群的方式表現出整體的競爭優勢,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勞埃德市場和倫敦金融城,最大范圍地實現航運保險產業的產業鏈集群和地理集聚,有效地保障了倫敦作為知識型航運中心的核心地位,因此在航運保險政策設計和保障方面,強化航運保險產業集群尤其是中介產業集群的智力資本價值,進一步保持在航運保險定價、產品設計、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話語權。
新加坡:政府集中規劃的全方位支持。航運向亞太的中心轉移和良好的區位優勢,為新加坡發展航運保險奠定了良好的機遇,為了實現航運中心的發展目標,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航運及海洋海事產業的發展規劃,以MPA的成立為核心,將海洋、海事、航運、金融等與航運保險相關產業統一集中規劃,如依托航運市場的發展為重點,圍繞著貨物的進出口保險,以方便吸收國外船東在新加坡保險公司投保,圍繞著海洋產業,積極開發航運責任險、離岸能源險等新興航運保險品種。在具體的產業發展方面,遵循了先硬后軟(先發展航運運輸,做大貨運量,后發展貨運險),由海及岸(先發展航運產業,后發展海工產業。開發責任險、離岸金融險),由物及人(先做大航運吞吐量,以物資要素為基礎,后引入人才,完善人力要素),由生產到服務的發展策略(先以航運作用為主,后發展航運保險等海事服務)。
新加坡的發展模式對于上海發展航運保險借鑒意義重大,同處于亞太區,上海和新加坡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一方面雙方可以通過合作壯大亞太在國際航運保險市場的地位,另一方面雙方事實上在競爭國際航運中心的位置,尤其是雙方都在航運硬件市場如貨運吞吐量方面領先全球,只是在航運保險等航運服務方面有所欠缺,新加坡近年來的發展為上海帶來了很好的思路。